![非食品价格疲弱,扩内需亟待发力 非食品价格疲弱,扩内需亟待发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缩窄至零,显示消费需求恢复较慢,扩内需政策亟待加力。国家发改委称,将深化细化落实扩大内需举措,拓展农村消费、促进消费新业态加快发展。
今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3.8%。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6.2%,涨幅比去年同期扩大11.5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3.27个百分点,占CPI总涨幅的八成多。
“推动物价上涨主要因素是结构性的,主要是食品价格推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目前工业和消费品供需比较平稳,夏粮丰收为粮食价格稳定乃至整体食品价格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为物价平稳奠定了基础。
刘学智表示,去年下半年,我国重点民生商品出现明显波动。但从今年看,受疫情冲击,需求总体偏弱,而且中央明确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这也有利于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
郭丽岩告诉记者,今年下半年CPI翘尾仅为1.1%,比上半年回落2.2个百分点。预计下半年菜价、果价同比变化大部分时间将处于相对下降状态。因此,下半年食品价格对CPI上涨的支撑力将减弱。
“最为关键的是,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机制性操作已经形成。全国肉、菜等农副食品产能和储备有保障,供给总量充足。即便局部地区疫情出现零星反弹,对居民家庭的肉菜供应也能及时补给到位。”郭丽岩表示,随着全国范围的服务消费进一步恢复,预计旅游等服务价格将稳步回升。不过,为落实防疫常态化要求,扎堆儿消费、聚集消费、跨区域消费规模很难在短期内快速放大,预计服务类价格涨幅有限,保持物价平稳的基础是扎实和牢靠的。
周茂华表示,从本轮洪涝灾害影响区域及程度看,受灾严重省份的果蔬生长及运输受到了不同程度冲击,但整体影响可控。江西目前受灾面积约900万亩,约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16.4%,影响可控。从国家统计局数据看,我国夏粮丰收,下半年随着洪涝灾害消退,秋粮丰收可期。从果蔬供给看,本轮洪灾并未对主产区构成严重冲击,果蔬生产周期相对较短,国内可以及时调配增加受灾区域供给,国内果蔬保障供给基础仍扎实。
刘爱华也表示,洪涝灾害是短期的气象因素,对鲜菜的短期供给可能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但是,鲜菜的生产周期比较短,加上调运调配等政策的跟进,
鲜菜价格不会出现特别大幅的变动,不会对下半年的价格走势造成持续影响。
“从生猪供给看,二季度末生猪存栏数已经持续三个季度环比增长,生猪生产在逐步恢复。洪涝灾害虽然对生猪出栏和猪肉价格有一定影响,但产能恢复对下一阶段猪肉价格的正面影响将逐渐体现出来。”刘爱华说。
国内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今年上半年,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0.6个百分点。
“物价作为衡量内需的重要指标之一,核心CPI较去年同期回落,加之上半年全社会零售销售同比仍收缩,显示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仍未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周茂华说。
“上半年,核心CPI同比上涨1.2%,表明物价中枢运行稳定,反映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供求动态平衡态势良好,尤其是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复工复产、复市复消进展顺利。”郭丽岩说。
郭丽岩表示,构成核心CPI的非食品价格一直保持平稳运行状态,交通通信价格因成品油价调整有小幅波动,居住和服务价格稳中略降,并未出现超预期的异常波动。下半年,在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提振下,国内市场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全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将加快,稳定物价中枢的因素会进一步增多,预计核心CPI将呈现稳中略升态势。
郭丽岩指出,随着国内工业领域复工复产顺利推进,上游原材料库存加快消化,价格已有回升基础。同时,国际原油价格也出现了反弹,重回40美元/桶左右。6月份我国PPI环比增速已经由负转正,同比降幅也在收窄。在“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要求下,预计下半年投资和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回升,主要大宗工业品价格波动中枢都将有所上移,从而给PPI筑底企稳带来有力支撑。上游原材料价格企稳回升,也将为稳定下游消费物价带来一定支撑。
周茂华建议,下半年仍然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积极推动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适度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粮食、果蔬等农产品主产区需要做好防范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
刘学智认为,下半年我国总体通胀压力不大,需要注意结构性价格波动,例如,随着消费观念变化和新消费模式兴起带来的消费波动;同时,要注意关注消费回暖领域物资供应充足。
“总的来看,物价会保持温和水平,不存在通胀压力。核心CPI同比涨幅比较低,但需求总体上回稳向好,不必担心通缩风险。”刘学智说。
追踪研究所副院长吴超明表示,他预计CPI同比增长将在未来几个月放缓,全年涨幅将在2.8%左右,远低于3.5%的控制目标。追踪研究所由追踪证券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