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人们来到这里,与袁隆平告别。
上午10时,“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遗体送别仪式在铭德厅开始。铭德厅门口,挽联写着:功著神州音容宛在,名垂青史恩泽长存。
哀乐低回。袁隆平躺在鲜花翠柏中,面容安详。阳光透过天花板的玻璃洒落在他身上。他穿着红蓝格子衬衫和深蓝色西装外套,这是他生前最喜欢的衣服。
袁隆平的遗孀邓则一袭黑衣,坐在轮椅上。她的头微微侧着,没有朝着遗体的方向,右手紧紧握住左手,放在大腿上。她的左手戴着一枚戒指。
70岁的农民周秀英和家人来到这里。“知道他走了,一定要来送送他,我们种田的,对他有感情。”她抹着眼泪说。
25岁的青年胡胜涛来到这里。他早晨7点乘坐高铁从广州赶来,下午就要返回。10小时路途,只为深深鞠一躬。“人太多了,我只在遗像前待了不到一分钟,可是很值得。”
江苏的母女张秀华、王宇辰,结束深圳的旅程专程赶来。“90后”王宇辰说:“我想和妈妈一起,来向袁爷爷道别。”
前往殡仪馆的柏油路被人群挤满。
年轻的外卖骑手,骑着摩托车缓慢穿行。外卖箱里,有满满一箱金色稻穗。下单的人来自广东、福建、重庆……
路的左边,身穿蓝色衬衣的“雷锋车队”举起悼念横幅。一排出租车整齐停着,车窗玻璃上贴着“免费接送车”字样。司机刘浩辉说:“上百台出租车自发组织起来,免费接送从外地赶来的人们。”
路的右边,42岁的水电工郭庆伟站在一辆棕色的商务车旁,车里堆满了口罩。他和朋友买了8000余个口罩,从23日上午9点起为群众免费分发。“昨晚几乎没合眼,我想为他做点什么。”
许多人前往摆放袁隆平遗像的明阳厅。人山人海,却格外静默。
一名身穿白衣的中年妇女半跪在遗像前,放下一碗青豌豆。这是袁隆平生前爱吃的菜。她哽咽着说:“您要记得好好吃啊。”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武说:“袁老没有留下任何遗言。”“袁老一直相信,我们会把杂交水稻事业好好干下去。我想,他是放心的。”
这一天,长沙气温23℃。科研工作者说,这是适宜杂交水稻生长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