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过去如何塑造了习近平的思维和世界观 中国的过去如何塑造了习近平的思维和世界观]()
与台湾紧张关系的加剧将注意力集中在中国大陆,许多人想知道习近平主席如何看待他的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拉纳·米特写道,也许过去可以提供一些线索。
中国现在是一个全球大国,这在几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它的力量有时源于与更广泛世界的合作,比如签署巴黎气候协议。有时意味着与世界竞争,比如“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一个由60多个国家的建设项目组成的网络,为世界上许多没有西方贷款的地区带来了投资。
然而,中国的许多全球言论也带有高度的对抗性。
北京谴责美国试图通过新的AUKUS(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潜艇协议“遏制”中国,警告英国,根据《国家安全法》,给予离开香港的香港人在英国居留将会有“后果”,并告诉台湾岛应该准备与大陆统一。
自冷战时期中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以来,中国习近平主席比他的任何前任都更加坚定地维护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然而,他的言论中的其他元素则来自更为久远的来源——追溯中国的历史,既有古老的,也有更近的。
这里有五个反复出现的主题。
儒家思想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规范塑造了中国社会。这位哲学家(551-479年)构建了一个结合了等级制度的伦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们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并怀有仁爱之心,期望那些地位高的人能照顾他们的地位低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思想体系被大量采用,支撑着中国的各个朝代。直到1911年的革命,当时末代皇帝被推翻,引发了包括新共产党在内的激进分子对孔子及其遗产的强烈反对。
一个共产主义者,毛泽东,在他执政期间(1949-1976年),仍然对中国传统哲学怀有深深的敌意。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孔子又回到了中国社会,被共产党称赞为一个杰出的人物,给当代中国带来了教训。
今天,中国庆祝“和谐”是一种“社会主义价值观”,尽管它有一种非常儒家的气息。中国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是另一个关键的儒家术语“仁”如何影响北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清华大学的阎学通教授写道,中国应该寻求如何拥有“仁慈的权威”,而不是“统治地位”,这与他认为的美国不那么仁慈的角色形成鲜明对比。
就连习近平关于“世界命运共同体”的观点也带有传统的哲学色彩——习近平曾参观过孔子的出生地曲阜,并公开引用过他的名言。
一个世纪的屈辱
19世纪和20世纪的历史仍然深深地塑造着中国人对世界的思考。
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见证了西方商人使用武力来暴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被铭记为“屈辱的世纪”,这是一个可耻的时代,显示了中国在面对欧洲和日本侵略时的软弱。
在那个时代,中国不得不将香港割让给英国,将东北地区的领土割让给日本人,并将一系列法律和商业特权割让给一系列西方国家。在战后时期,苏联试图在中国边境,包括满洲和新疆获得影响力。
这段经历使中国人对外界的意图产生了怀疑。即使是看似外向的姿态,比如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是基于对“不公平条约”的文化记忆。当时中国的贸易由外国人控制——这种情况,如今的共产党已经发誓再也不允许出现了。
今年3月,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举行的中美谈判代表之间的一次公开会议上,中国指责东道主“傲慢和虚伪”,以此回击美国的批评。习近平的中国不容忍外人可以看不起自己的国家而不受惩罚的想法。
被遗忘的盟友
然而,即使是可怕的事件也能产生更多积极的信息。
其中一个信息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阶段,在1941年西方盟国加入珍珠港亚洲战争之前,中国在1937年被入侵后基本上是独自与日本作战。在那几年里,中国损失了1000多万人,并在中国大陆阻挡了50多万日军,这一壮举在历史书和电影电视中被广泛纪念。
如今,中国将自己描绘成与美国、英国和苏联一起的“反法西斯联盟”的一部分,通过提醒世界它作为战胜轴心国的角色,给自己带来了道德优势。
中国还利用毛泽东作为第三世界领导人的历史作用(例如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以及在20世纪70年代东非修建坦赞铁路等项目中),来提升中国作为当今非西方世界领导人的资历。
见证日本在中国投降
近代史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看待自身合法性的一个关键部分。然而,这段历史的一些因素——尤其是1958-62年大跃进时期灾难性经济政策导致的可怕饥荒——在今天的中国几乎仍未被提及。
一些现代战争可以用于更具对抗性的目的。在坎坷的美中关系的最后一年,出现了纪念1950-3年朝鲜战争的新电影——中国人以不同的名字记住了这场冲突——“抗日战争”。
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轨迹也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政治思想中,并在习近平的领导下得到非常积极的复兴。
在整个20世纪,毛泽东和其他主要的共产主义政治领导人参加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辩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在毛统治的早期,“阶级斗争”的概念导致了一百万地主被杀。尽管“阶级”作为定义社会的一种方式已经失宠,但今天中国的政治语言仍然是由“斗争”、“对抗”的观念和“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观念塑造的。
主要期刊,如党的理论机构《求是》,经常用大量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术语来讨论中国社会的“矛盾”。
观察: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
习近平领导的中国将美中竞争定义为一场斗争,这一切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来理解。
社会中的经济力量也是如此,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经济增长和保持适当绿色增长的困难被解释为矛盾。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中,你会达到一个一致的点,或者说综合点——但不是在你经历痛苦而漫长的“对抗”之前。
台湾
中国政府强调台湾岛不可动摇的命运,并将其定义为与中国大陆的统一。
然而,过去一个世纪的台湾历史表明,台湾在中国政治中的地位问题时好时坏。1895年,在与日本的灾难性战争后,中国被迫交出台湾,台湾随后成为日本的殖民地长达半个世纪。
1945年至1949年,国民党曾短暂地将其与大陆统一。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错过了统一台湾的机会;美国杜鲁门政府很可能会让毛泽东接手台湾,直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人一起入侵韩国,引发了朝鲜战争,并突然将台湾变成了冷战时期的关键盟友。
中国台湾分裂的背后是什么?
毛泽东在1958年对台湾海岸发动了攻击,但在此后的20年里一直无视这片领土。1979年美国和中国重新建立关系后,达成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协议,即各方都会同意存在一个中国,但在北京或台湾政权实际上是否是合法共和国的问题上却没有达成一致。
40年过去了,习近平坚持认为统一必须很快到来,而香港咄咄逼人的言论和命运导致台湾公众(现在是自由民主国家的公民)越来越敌视与大陆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拉纳·米特教授在牛津大学任教,专攻现代中国的历史和政治。他的最新著作是《中国的正义战争:二战如何塑造新的民族主义》